杰森·艾普斯坦(Jason Epstein)说:“王尔德自认是时代的象征,事实上他是即将到来的世纪的先知。”1900年这位文学天才死在巴黎一家小破旅店,时年46岁,死时身无分文。假如他再活些年岁,今天的人会把他看成现代主义最极端的理论家。也就是说,他会把客观的世界看成是“虚构的”,而现实则是各种形式的艺术想象。王尔德把耶稣、基督看成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。他称耶稣为“生活中的浪漫运动的先驱”,说耶稣作为艺术家对时代的信仰和风俗讲着永恒的真理。王尔德曾经写道:“最高的批评是一个人自己灵魂的记录。”他写这话时也许心里想着基督。王尔德是主观绝对论者兼实现自我的倡导者,受着反道德规范的年轻人的崇拜,是许多学术文章和书籍研究的对象。由莫依西斯·考夫曼编剧并导演的戏《下流行径:王尔德的三次受审》在纽约连续演了一年,场场爆满。可以想见,2000年王尔德百年祭辰是会很热闹的。
虽然王尔德相信艺术和道德应当分离,但他的美学观里蕴含着道德不可避免之说。“至恶莫如肤浅。”他说这话意为世界不是个人想象中的现实。在最后一次受审时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:“我认为自我的实现是人生的最高目标。”王尔德临死前3年曾给同性恋情人兼朋友阿尔弗瑞·道格拉斯写过一封长信,这封信后以DeProfundis为题发表。在信中他写道:“我将艺术视为最崇高的现实,而将生活仅视为小说模式。”王尔德生前痛恨低俗的小说。在小圈子里,他也不讳言自己性方面的偏好。他曾对美国听众说:“艺术和政治一样,一切革命源于人类渴望更崇高的生活、更自由的表达方式和机会……”然而,因下流行径而受审时,他却失去了勇气,在性艳遇方面的供词中说了谎。
这是他悲剧性的一刻,不可避免。他倒不是耻于说出自己的性生活,而是害怕蹲监狱,丢面子。艾普斯坦写到这里说:“十字架上的基督对自己的使命也有想法,但那时他已别无选择。他除了信仰外没留下什么。王尔德有选择但只是人性的选择。他背叛了理想化的自我。”